直击杭州余杭自来水“发臭”事发水厂
粪便味、鱼腥味,还是淤泥臭味?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这几天几十万居民正“研究”家里的自来水:为何发出来源不明的“臭味”?
2025年7月16日上午,陆续有住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仁和街道的居民发现,家里水龙头放出的自来水突然“发臭”,有人用湿纸巾裹住水流,还能过滤出明显的黄黑色污垢。
当天,杭州市最高气温达35℃以上。炎炎夏日的用水高峰期,众多居民措手不及。许多超市的矿泉水被抢购一空,还有居民放弃了洗澡,宁可臭一晚也不愿“冒险用水”。
这不是杭州第一次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但可能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仁和与良渚街道的常住人口总和超过45万。
而这两个街道的饮用水源保障地之一,是有“余杭母亲河”之称的东苕溪,负责过滤净化的则是杭州余杭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余杭水务)下属的仁和水厂。7月16-17日,余杭水务微信公众号先后两次发布情况通报,称已切换水源、完成水箱冲洗,用户可正常使用,将给予7月份每户5吨水费减免。
7月18日,南方周末记者实地走访仁和水厂及其取水泵站,水厂员工及其他多位受访对象表示,初步判断是东苕溪的原水发生了污染。但这一说法仍存诸多疑问:引发臭味的物质究竟为何物?它又是如何通过自来水厂的出入厂检测、净化程序,进入居民家中的?
7月19日,余杭区人民政府发布情况通报,称已初步查明导致异味的为特定自然气候条件下藻类厌氧降解产生的硫醚类物质,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溯源调查中,有关结果将及时公布。
水厂称“原水”受污染
据澎湃新闻报道,有受访市民提供了一段物业服务群里的截图,截图内容显示:7月16日早上9:00左右,仁和水厂发现水质嗅味指标波动(其余常规指标均正常),第一时间进行排查,初步认为是苕溪原水出现短时间异常,紧急停用并切换为其他原水供水。
杭州市余杭区政府2023年发布的《杭州市余杭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下称《规划》)显示,仁和水厂位于余杭区仁和镇普宁村西北部,供水规模为40万m3/d(立方米每天),供水区域包括良渚街道、仁和街道、瓶窑镇东部地区等。
7月18日,仁和水厂一位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苕溪原水异常的消息确实由仁和水厂发布,但拒绝了进一步的采访请求。余杭水务一位工作人员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说,“就是原水被污染了”。他谈到,目前已有专家到水厂排查事故原因,具体情况仍需等待官方发布。
杭州市余杭仁和水厂。 南方周末记者海阳/摄
展开全文
仁和水厂的“净水”工艺流程究竟是什么样的?2007年发布的《余杭仁和水厂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东苕溪原水通过取水泵房进入水厂后,首先会采用预臭氧技术净化。该技术能够去除原水的色度、嗅味,并降解水中的高分子有机物。
仁和水厂一位工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水厂对水质监管很严,每小时都会测一次水质。此外,还有来自第三方的定期检测。7月18日上午,南方周末记者在仁和水厂门口看到,一位杭州环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前来对自来水取样。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公司每月对仁和水厂进行一次检测,后续结果将在7天内发布。
上一次水样监测结果发布,就在十几天之前。7月3日,余杭区政府官网公布的2025年6月余杭区水源水水质情况显示,仁和水厂6月份出厂水的水质并无异常。但在同一月份的水质情况报告中,来自苕溪永胜取水口水源水,粪大肠菌群检出值为16000个/升。根据该报告中提出的标准,该值并未合格(需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粪大肠菌群检出值低于10000个/升),也超过了2025年其余月份的数据。
该报告还显示,在6月份的水源水水质报告中,永胜取水点的粪大肠杆菌数量超标,而上游几公里外的奉口取水点则达标,且数值仅4400个/升,约为永胜取水点的四分之一左右。这意味着从奉口至永胜的苕溪河段,可能有潜在污染源。
南方周末记者走访相关街道村落,未发现明显污染源,但在永胜取水点的“清源泵站”附近,看到有余杭区人民政府设立的禁止倾倒垃圾的标牌。
2022年,仁和街道官方微信公众号“智汇仁和”的一篇文章曾提及,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将在永胜取水泵站和仁和水厂之间修一条8公里长的供水管道。这一位置也与2023年的《规划》中仁和水厂供水水源的位置相符,这意味着苕溪永胜取水口是仁和水厂的取水点之一。
清源泵站以西数十米就是良渚的饮用水源之一——东苕溪。南方周末记者海阳/摄
7月18日下午,南方周末记者来到位于永胜村以北的清源泵站。现场不时有黄色的余杭水务车辆出入。一辆汽车上的工作人员拒绝了采访请求,仅简短表示,“泵站的水没问题”。
“大多数良渚人应该都没有洗澡”
7月18日前后,良渚、仁和街道居民的用水正在恢复正常,但许多人仍然忘不了“臭水”事件当天的窘迫。
7月16日傍晚,业主群传出自来水污染的消息,李蔓立刻帮父母在某即时配送的生鲜电商平台下单一箱矿泉水。随着“水有异味”的消息持续发酵,附近买矿泉水的人很多,平台很快显示矿泉水断货,第二天一早才送到了父母家。
这箱矿泉水成了“及时雨”。17日上午,李蔓的母亲打开水龙头,异味变得明显,“是陈水的味道”。到了下午四点半,母亲用洗脸巾裹住水管防水将近20分钟,肉眼可见洗脸巾上有了泛黄痕迹。
多位社区居民向南方周末记者发来类似照片,使用纸巾过滤自来水后,还能看到黄黑色污垢。
采访对象供图
此时,周边最大的永旺超市矿泉水、饮用水货架已被抢购一空,李蔓查遍了小象超市、叮咚买菜、闪购等电商平台,均显示饮用水售罄。李女士只好从淘宝购买,商家回复,24小时之内会从上海发货。
万科锦云坊是位于良渚西部的一个小区。该小区物业于7月16日中午清理楼顶水箱,一组前后对比的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清理之前,水箱中的水呈现出浑浊的黄色。
“我本来以为是家里什么食物放坏了,没想到是自来水的味道。”万科锦云坊的一位业主一口气买了8桶十几升装的大桶纯净水,“我们不敢做饭,也不敢点本地的外卖,只好在公司点了外卖带回家吃。”
王曦居住在白洋地铁站附近的合嵣悦府,隶属良渚街道。7月16日晚,她用家里的自来水打了一杯800ml的豆浆,半夜就感到腹痛,甚至呕吐。她发现,家里水龙头的过滤芯变成肉眼可见的棕黄色,替换后滤芯仍然很快变黄。
采访对象供图
7月16日,合嵣悦府小区居民王曦女士发现水龙头滤芯变黄。次日早上,水变得更黄了,“感觉有点滑溜?接触后还感觉皮肤烫烫的”。王曦随后赶忙用矿泉水冲洗,但仍发现皮肤泛红、瘙痒。
17日深夜,仍有居民小区(未来城二期小区)自来水停供,居民在临时取水点排队取水。市民阿布开车二十多公里到市区买了4桶19升、2桶1.55升、2箱596ml的娃哈哈矿泉水。
当晚,阿布向水务公司咨询正常供水何时恢复,得到的答案是需要居民自行判断。“不敢用,一段时间内都不会用了,除了冲厕所目前都不使用水龙头里的水。”
在水务公司给出明确调查结果前,阿布做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市区吃完饭再回家,出汗不多可以暂时擦拭身体,部分位置用矿泉水洗,洗头发去市区理发店,三五天则开个钟点房,衣服就送干洗店。”
一位家在良渚的网约车司机向南方周末记者展示了小区群聊的聊天记录。有业主于7月17日使用TDS(总溶解性固体物质)测水笔,测试家中的自来水质,发现TDS值已经恢复到正常范围的66,这位司机表示,“昨天大多数良渚人应该都没有洗澡”。
“粪水”传言
过去,杭州已发生过两次自来水相关的污染事件,其中一起也发生在苕溪。
2011年6月5日,在杭州市余杭区余杭水厂、瓶窑水厂取水口,水体经检测发现“嗅和味”异常。经两级环保部门排查,发现浙江万马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雨水、污水排口中,不同程度检验出与苕溪各断面对应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随后对企业各排污口进行封堵。
2020年7月26日,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湖埠村发生自来水变色、发臭问题,有村民饮水后腹泻。西湖区发布的调查通报显示,事件是双浦易腐垃圾处置点设备提供方和运营方调试设备时不规范操作造成,导致污水进入市政供水管道。(详见南方周末报道《杭州湖埠村污水进入自来水管网,步步失守,何以发生?官方结论公布》)
出于对自来水厂净化能力的信任,以及“臭水”发出的有机物发酵味道,一部分居民揣测自来水管道错接,导致其中掺入了城市污水。有关“粪水”的传言不胫而走。
一位来自某一线城市自来水集团的水质监测工程师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理由在于自来水和污水分属两个独立系统。而且自来水加压输送,污水则大多是无压排放。“除非这座城市以前是用自来水浇绿化,原有管道没有切开,然后错接了。”
这一可能性同样被上述余杭水务工作人员否定。他强调,余杭的这两套系统是完全分开的,所谓污水入户是彻底的谣言。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教授胡群芳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除非水厂周边有在建工程,否则污水错接到自来水管的可能性确实可以排除。
一位地下管线领域学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开展污染源调查之外,涉事水厂还应该提供当时水厂的进厂和出厂水质检测报告,“如果是水源地或水厂工艺有问题,应该可以通过这些报告明确知道”。
据杭州市余杭区融媒体中心“看余杭”客户端消息,网传“7月18日余杭分局良渚派出所通报称杭州水务集团干部刘某某将主城区13处水路接驳下水排污管网后潜逃出境”,此“通报”为不实信息。
“有一种可能性是自来水厂切换了水源,新的原水中某种物质和水管内壁发生反应,导致内壁脱落,影响了水质。”胡群芳强调,这一推测只是假设,结果仍应以官方通报为准。
另一种假设,则是自来水厂内部是否出现问题?其中包含多种可能性:原水中出现了臭氧无法消除的异味物质;水厂净化过滤后的废弃物又意外回流进入了自来水;负责嗅味指标检测的机器失灵等。
胡群芳指出,在正常运行的水厂中,这些意外的发生可能性极低,但在用电高峰的夏天,如果水厂出现短暂停电,则可能发生故障。
7月19日,余杭区人民政府发布情况通报,称目前网上谣言较多,关于“粪水”的网络谣言,警方已依法查处,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 (应采访对象要求,李蔓、王曦、阿布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海阳 南方周末实习生 陈书灵
发自:杭州余杭
评论